现今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论的话题,人老了之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养老方案也是现如今每位老人都会考虑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家里只要有儿子的就是由儿子赡养,在城市里的,不是雇保姆就是进养老院的更是比比皆是。
可是也有这样一群老人,膝下子女众多,可是还在为养老发愁,今天我们聊得就是一位70岁老人的养老生活,他有两个儿子,老了却没在孩子家生活,晚年依然跟老伴很幸福。
于大爷跟他的老伴李阿姨在年轻的时候是在一家食品厂工作,当时两人在一个班组,两人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了这里,通过单位一位资历比较老的员工给撮合到了一起,其实两人本就互相喜欢,只是在那个年代脸皮都薄,都不好意思说。
两人确定了关系之后,没多久就结婚了,在婚后李阿姨先给予大爷生了两个儿子,两人虽然工作比较忙但是在于大爷家里老人的帮衬下也算是把孩子都带大了。
在生活中于大爷跟自己的老伴对两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付出,不会存在对哪一方偏心的情况,所以两个孩子从小到大都让他们老两口省心,直到大学毕业也成了家。
当时大儿子先结的婚,于大爷当时也想着老二也快了就给两个儿子买了同一个小区,只是不同的单元楼,户型一样,楼层也一样,就是怕以后自己的儿媳比来比去的,谁的心里也不平衡。
后来在装修的时候也是同时进行的,有了房子之后老二也很快就结婚了,于大爷老两口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本想着不带孙子,给孩子出点钱让他们自己照顾,可是看到他们在为自己的小家奋斗实在是没办法了,找保姆又不放心,老两口就开始走上了带孩子的路。
好在两个儿子先后都有了孩子,老两口一人带一个,这下把老两口忙得不亦乐乎,自打看上孙子之后,李阿姨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早晚这么看着是个年轻人也受不了,但是看到他们真的很辛苦,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
终于孩子们都上学了,自己也老了,这时候大儿子跟小儿子一起到了于大爷家里跟于大爷商量着想把他们二老接到自己家里,最后在孩子们的劝说下先去了大儿子家里,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儿媳很孝顺,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可是时间久了,自己的大儿媳就有点受不了了。
就会跟自己的丈夫抱怨到说:爸跟妈怎么一直住在咱们家,怎么不去老二家里住,然后于大爷的大儿子就说:当时跟二弟也没商量这件事,想着爸妈还能自理,在没事的时候还能给咱们做做饭收拾收拾家务什么的多好。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自打大儿媳心里不平衡之后在家里就很少笑了,每次也是吃完饭就往自己屋里一趟,跟之前还会帮李阿姨收拾碗筷然后坐在沙发上聊天都没有了。
于大爷也知道自己可能是招人烦了,就跟小儿子先商量要去他那里住,小儿子在第二天就过来接于大爷她们到自己的家里住了。
刚开始时候自己的儿子跟儿媳也都很好,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地有意见了,于大爷看到自己二儿子被夹在中间也不好,就跟自己的老伴决定不如去养老院住吧,咱们岁数一天天的大了,每次在儿子家中帮忙做饭已经都很吃力了,就这样于大爷在跟自己的两个儿子商量了之后就去了养老院了。
展开全文
当时两个儿媳听到老人要去养老院的时候都很欣喜,就争着每月要给老人一笔养老钱,作为日后的开支,可是于大爷跟老伴两人坚决不同意,因为他们的退休金足够两人支付养老院的钱,只是以后如果两人身体出现问题了,需要两个儿子分摊医药费。
于大爷跟老伴去养老院的时候已经69岁了,两人的身体还算是硬朗,于大爷跟自己的老伴在养老院里住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搬回自己家里了。
于大爷说在养老院里,虽然交了很多朋友,也认识了很多的伙伴,但是在养老院里环境很一般,吃的饭食也很一般,有一点最让于大爷有点受不了,就是有些护工区别对待,看你家里有钱的就好言好语,看到有的老人儿女不管,家里也没什么钱的那些有些时候就恶语相加。
于大爷因为看不得养老院里的,人心冷暖,最后在没有跟自己的孩子商量的情况下回了自己家里,回到家里之后跟自己的孩子说了这种情况之后,两个儿子跟儿媳也都很支持老两口。
可是现在于大爷跟老伴的生活该怎么办,现在两人日渐苍老,儿女们的家里老两口不想再去了,正当于大爷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位老朋友给出了一个主意,说让他可以找个保姆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
就这样于大爷通过一位老友的介绍找了一个保姆,专门伺候他跟老伴两个人,找的这个保姆岁数在40多岁,她对这份工作很负责任,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饭菜也是于大爷爱吃的,都很可口。
尤其是在日常中这个保姆对于大爷跟他老伴两个给予了很大的尊重,于大爷跟李阿姨每天过得都很开心,下楼聊天的时候也会跟自己的朋友说起,住过儿子家,也住过养老院,到现在才知道请保姆才是最适合我们的养老方式。
自打于大爷不跟自己的儿子们住在一起之后,儿媳们是各个孝顺,每个周末都回来家里看老人,有时候也会带着两位老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现在于大爷跟李阿姨认为现在就是自己最好的归宿,晚年生活现在很幸福,也很令人羡慕。
其实我认为养老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养老方式,只要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轻松愉快,幸福安康这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