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的产卵期是在夏天,产出的卵子和精子在海中授精。受精后幼体经过10天~45天左右的浮游生活后,在珊瑚礁上着底、变态发育,变成大家印象中的海星模样。
图片:exblog.jp
此时的幼年棘冠海星大概0.5mm大小,以珊瑚藻为食,因此身体的颜色也跟珊瑚藻一样,是萌萌哒的粉色。幼年棘冠海星吃珊瑚藻后,会留下图上那种圆圆的白色食痕。这也是对幼年棘冠海星数量进行监视的重要线索和指标。
图片:沖縄科学技術振興センター
到了一岁以后,粉色宝宝就完全转了食性,开始吃珊瑚虫。两三岁就能长成成熟的个体。棘冠海星大爆发进行珊瑚礁大扫荡一般也是这个时候。这时候的棘冠海星的身体直径大概在20cm。
一只成体棘冠海星,一年里能吃掉5~13平方米的珊瑚,也能饿半年。最爱吃生长速度较快的鹿角珊瑚和表孔珊瑚,恰巧也是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白化的珊瑚。但是饿起来基本上也不挑嘴,各种珊瑚都能下肚。棘冠海星爬上珊瑚,把胃反转从口中吐出,覆盖在珊瑚表面,消化珊瑚组织,留下不消化的珊瑚石灰质骨骼。在棘冠海星爆发的年份,棘冠海星群所过之地,一片苍白。没有爷的身影,徒留珊瑚尸体,一派路过吃光的霸道做派,仿佛蝗虫过境。
图片:沖縄科学技術振興センター
图片可能比较触目惊心。但的确,作为食物链的一环,棘冠海星也是珊瑚礁的原住民之一。正常的年份,它们的数量并不多,甚至在一次半小时的潜水中都不一定能看到一只,对珊瑚礁本身的伤害并不算特别大。对于珊瑚礁,棘冠海星就是对其调控的一环。吃掉了一部分生长迅速的珊瑚,给后来的珊瑚提供了空间与竞争机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样化的一位功臣。
即使如此,当人类因为自己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某处生态系统的失衡,为了维持未来的经济活动持续,进行补救而非放任不理才是正确的决策。(除非能完全去除人类对此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极难做到的不是么。)
附上被棘冠海星扎到后的紧急处理方法:
(来源日本珊瑚礁学会)
1 拔除可以简单去除的棘刺。但如果是已经深入伤口的棘刺则应该保持不动。因为棘刺前端易折,若是折在伤口深处不容易发现处理。
2 用40~45℃的温水洗净伤口,轻轻用绷带包扎。
3 接受正规医师治疗。
最后,希望大家要是在珊瑚礁区域潜水(如帕劳、如冲绳离岛)看到棘冠海星,不要好奇去触摸。若是发现数量较大的群体,请告诉您的潜水指导,或者报告当地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