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妈,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见了,但她却是古代非常重要,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角色。
奶妈在古代也有乳母、奶娘、乳娘、嬷嬷等叫法,主要是指专门拿自己的乳水为别人哺乳、带育婴儿之人。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自己的亲娘重要,哺育自己的奶娘也同样关键,因此奶娘这个职业,常见于史书。
例如“魏媪舍命护主”、“乳母严训寇准”等故事。
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了纪念自己乳母的诗文。郑板桥就有“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的《乳母诗》。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有“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的联语来纪念自己的乳母……
或许站在很多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对此非常的不解。
明明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为啥古代女性自己不养,反而要多次一举专门找个乳母、奶娘来哺育呢?
其实,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背景以及独特观念所造成的。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能给自己家孩子请奶妈的家庭,得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般都算是大户人家。
如果家中很贫穷,别说请奶妈了,自己去给大户人家当奶妈,赚点钱补贴家用才是现实。
提到这点,大家应该就有点清楚了,现代虽然很少有奶妈、乳娘的说法,但是有保姆、孕嫂、家政护工呀!
新生儿又是这么娇贵闹腾,让一个新生产妇去照顾,不得非常吃力呀!
女性在生养完孩子后,身体是极其虚弱的,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恢复修养,所以有坐月子的习惯。
这个时候有条件的家庭,请个奶娘来专门哺乳照顾婴儿,不是理所当然嘛!
那有人说,做完月子了,产妇没那么虚弱了,是不是不需要奶妈了,可历史上为啥有些奶妈一直陪着孩子呢!
这个就要说到古代的家庭结构和婚姻观念了。
和如今小家庭不同的是,古代的大户人家往往是上下几代一起生活,人一多家中的事也就多了起来。
古代是有嫡庶之分的,过继的现象很普遍,这也使得生母想亲自带孩子,却不能实现,孩子要喝奶不就只能请奶妈了。
并且在那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女性是要操持家务的,也让她们没有太多时间去亲自带小孩。
尤其是大户人的主母,全家的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都要操持,逢年过节的人情迎来送往,平时的日常应酬,这些也不能落下。
所以身子养好之后,面对众多的家事,抚养小孩这件事就自然交给了奶娘了,这就使得有时候孩子对奶娘的感情比亲娘还要深。
前面说的郑板桥便是如此,他三岁时亲娘患病在床,可他却对此没有太大触动,仍旧整日缠着自己的乳母。
另外古代男女不平等,男人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女性要想更好的生活,除了自己有出色的能力之外,最主要是要留住自己丈夫的心,保证自己不会失宠。
有句话不是说的好:不生不养像娘娘,要生要养像狗娘。
意思很明白,女人生养之前是朵花,可是怀孕之后必定会有所变化,身材走形,朱颜辞镜。如果生养之后还不注重保养,那不是给别的女人争宠的机会嘛!
现在调查表明,男性在自己伴侣怀孕时出轨的概率比平时可是翻了好几倍,为了保持魅力争宠,将孩子给奶娘带是最主要的方式。
例如在历代皇室中,皇子们基本都有自己乳母,一方面便是皇帝要淡薄皇子和生母之间感情联系,一方面便是皇帝后宫竞争大,妃子要及时争宠,没有太大时间带孩子。
正是因为以上这种种原因,使得古代的大户人家,在孩子出生之前,便会提前替孩子挑选高质量的奶妈,使得奶妈这一角色在历史上才如此普遍。